《空洞的十字架》封面.jpg

圖片取自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58318

 

    臺灣一直存在死刑存廢的爭議,每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法務部長「順應民意」簽署執行處決死刑犯的新聞。

    「正義」是什麼?是殺人償命嗎?我們覺得《漢摩拉比法典》(The Code of Hammurabi)中「以牙還牙,以眼還眼」的條文太過野蠻,可是社會發生重大命案時,我們又禁不住期望兇手能獲得報應。

    媒體往往拍攝受害者家屬哭斷腸的畫面,更加激發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股「正義感」。哪有那麼便宜的事?殺了人卻因為「有教化的可能」,而被判無期徒刑,憑什麼殺了人還可以活著?這太不公平了。

    可是,我們真正期望獲得的是什麼?兇手殺了人,也償命了,然後呢?看到兇手伏法我們就滿足了嗎?

    東野圭吾於2014年發表的書《空洞的十字架》藉由三起殺人案件,探討遺族的心理和死刑的作用。

    中原道正是「天使船動物禮儀公司」的負責人,十一年前,他接到刑警的通知,他就讀國小二年級的女兒愛美被闖入家中偷錢的強盜蛭川殺害。極為哀痛的中原和妻子濱岡小夜子一心希望見到蛭川被判處死刑,後來也果真如願。心中似乎變得空蕩蕩的,本來以為會因此放下這件事,或者有大快人心的感覺,但事與願違,兩人甚至痛苦得以離婚來逃避。

    確實一命抵一命了,壞人就是應該受到懲罰,可是愛女也無法因此死而復生。而且對於兇手蛭川來說,人終有一死,他厭倦了審判,有人替他決定命運反而是件樂事。換句話說,蛭川並沒有反省自己殺人這件事,他更關心的是自己何時要死。

    十一年後,中原又接到刑警的通知,這回是他的前妻濱岡小夜子遭人殺害,而犯人也很快自首。因為這起命案,又牽扯出二十一年前,還是高中生的井口沙織和仁科史也,一次做愛不小心使得沙織懷孕,產下男嬰後,兩人一同偷偷將嬰孩殺死的事情,不久二人就分手了。這二十一年裡,兩個人並不好受,背負著殺了一個生命的罪惡感辛苦的活著。史也成為兒科醫生,贖罪似的盡力拯救每一個得了急重症的孩童;沙織則是成為娼妓,並且患了嚴重的偷竊癖,認為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,家中所有的家具都強迫症似的選了紅色,她也多次自殺未遂。整整二十一年,兩個人從來沒有好好面對這件事,遑論走出此陰影。

    故事至此,也不禁激發讀者思考,我們究竟期待看到什麼?對受害家屬而言,要的是看到一命抵一命的「正義」,還是兇手背負罪惡度過餘生?如果兇手一點也不懼怕死亡,死刑對兇手而言反而是種解脫的話,死刑還具有懲罰作用嗎?我們為什麼需要死刑?死刑真的有效嗎?政府是真心打算抑制犯罪率而使用死刑,還是只是意圖將問題簡單化?

    這本書用幾個錯綜的故事串在一起,重點在探討:我們希望兇手以怎樣的形式彌補其犯行?看到兇手死了,我們心裡真的有比較好過嗎?

    臺灣社會對於死刑存廢的看法不一,本書拋出許多問題,值得我們思考。這樣的議題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立場、考量不同。但是,咪子希望無論支持死刑,或者支持廢死的人,都是經過認真思考而做出的選擇。

    我們不希望兇手殺了人就沒事,但我們卻用政府的力量,將兇手殺了就沒事……直到下一起更殘忍的兇殺案到來,社會再次瀰漫恐懼與不安。

    所以,我們到底希望解決什麼問題?真的解決了嗎?

arrow
arrow

    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