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考放榜後就是填志願的時候,這兩年都會有一些人私訊我問問題,但重複性有點高,因此我整理了幾點做比較完整的回答。

 

1.歷史系=考古系?

        這是很常聽到錯誤觀念。臺灣目前有提供考古相關課程的應該只有臺大人類學系,如果你志在考古,歷史對你而言很重要,但在歷史系並不會學到考古學、地質學等相關課程。如果對於特定科系有興趣,建議先去查該系的必修、必選修課程,真的看不懂才去問學長姐或者老師,而不是一開始就亂槍打鳥式的丟很多問題給別人。每個人有不同的選擇考量,當然多聽別人的經驗是好的,但在你查資料、對這個系有基本的認識前,這樣到處問別人你們系如何?只會浪費很多時間。

        這是你自己的志願排序,結果出來也是你要去讀該校系。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選擇,只能給你建議。因此我覺得在選擇上應該要更謹慎,而不是聽信別人的三言兩語就決定你未來的四年。想想上了大學不是重點,重點是能夠順利畢業,隨便下決定是蠻可怕的一件事。

 

 

2.讀歷史學系是不是都在背?

        不是。國高中的歷史科給大家的印象就是一直背年代、背人名、背地名,所有東西都可以用背的,也有的人會把歷史考試說成背多分。國高中有些人為了求速成、求高分,確實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把課文背下來,這樣的人在國高中可能是歷史小天才,但如果選擇歷史系會死得很難看。

        以北大歷史系大一的課程來說,就算你記憶力驚人好了,不是每一門課都有課本的。臺灣史(一)這門課,每次考試前老師都會丟二、三十篇的論文讓你閱讀,全部背下來就能寫申論題嗎?PPT全部抄下來背一背寫申論,老師絕對會覺得你在複製貼上而不高興。

     世界通史(一)的狀況則是:雖然有原文書要閱讀,但老師每次上課都會提早20分鐘,來寫滿三面黑板。她從來不照課本上課,課本只是輔助,這樣的情況下要用背課本的方式來應付考試,應該也會死得很難看。

        中國通史要讀錢穆《國史大綱》,老師上課也幾乎照著課本進度上,然後做一些補充。但是《國史大綱》分三種大小的字體,最大字是大綱,中字是引用的史料,小字是作者補充,我摸索了半個多學期才稍微懂一點要怎麼讀這本書(但中通還是讀得很糟糕XD)。而且它介於白話跟文言文之間,有一些比較難的概念就算看完還是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,背下來卻不知道意思,這樣寫申論題老師應該也不會給幾分。

 

 

3.選擇臺北大學的理由?

        我沒有選阿,指考後填志願也沒有說非要北大不可,只是順著排下來剛好被分到北大,就這麼簡單。不過當初填志願的考量確實是大臺北地區優先、國立優先。純粹是想換個環境生活看看,如果一直待在臺南讀書,求學過程都沒有機會到其他城市生活、走走看看,會覺得很可惜;再者,北部資源真的比較多,歷史系常常需要用到圖書館資源,國圖、臺圖、臺大圖書館、北一區資源共享、館際合作證件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,展覽、演講、活動也確實比較多。

    臺北大學的日間部在三峽校區,附近沒有電影院、百貨公司、商圈、夜市,只有北大特區、三峽老街跟鳶山,但公車班次很多,要到板橋、臺北車站其實習慣了也不會太不方便。

 

4.我可以先進北大歷史再轉系嗎?還是可以雙主修或輔修其他系?

        當然可以啊,只要你成績夠,沒有什麼不可以的。但如果一開始就對歷史沒有興趣,讀起來會很辛苦,請三思。再說,如果成績不夠轉不出去,這四年應該會蠻痛苦的噢。不要抱著把歷史系當跳板的心態進來,面對一點也不馬虎的老師跟本科系專業課程,你只會很挫敗。

 

5.讀歷史系是不是出路很窄阿?

        不管讀什麼系,如果不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,並且持續朝那個方向努力,應該每個系出路都很窄吧?如果想當老師,就去修師資培育的學程;想當導遊,就去考導遊執照;想學策展,就去紀念館或美術館實習;想繼續走研究,就努力摸索自己有興趣研究的領域。想幹嘛就去,科系不該成為你的束縛,而是幫助你找到更寬廣的路。

        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也是正常的。不妨趁大學四年多方面嘗試,系上老師、學長姊都是你的資源,多問、多聽、多嘗試總能慢慢找到未來的方向的。

        大致是這樣,一些自己的經驗分享,希望能對大家選擇校系有所助益。如果有任何問題,也歡迎留言問我噢!

arrow
arrow

    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